现代艺术大师工作坊——拼贴艺术创作课程圆满结束

发布者:熊涛发布时间:2024-09-28浏览次数:10

  本网讯(记者 李彩楠)珠宝学院在9月初成功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现代艺术大师工作坊》课程。工作坊课程由英国拉夫堡大学John Atkin教授主持,珠宝学院产品专业课专任教师荆桦担任助教,共有21名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参与。此次工作坊采用理论讲授结合实践调研的形式进行,旨在拓宽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调研视野,深化现代拼贴艺术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运用形式,提升专业素养,拔高交流互动能力,增强艺术创作技能。

理论课讲授(童贝佳 摄)

  9月2日,Atkin教授进行了拼贴艺术的理论讲授,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认真记录知识,积极与Atkin教授沟通交流,为后续课程实践考察打下扎实基础。9月3日,师生一行前往广东省博物馆和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进行文化考察,采用速写的形式记录灵感,思考如何将废弃物品转化为艺术表达的媒介,并以此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

广东省博物馆文化考察(工作人员 摄)

  9月4日,同学们依次在课堂上展示文化考察的灵感来源手绘稿和照片,与Atkin教授交流各自的艺术想法和创作思路,在Atkin教授启发式的教学指导下激发学生们自主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在专业知识方面悉心指导,让同学们感受到综合性材料的运用方式和艺术观念的植入需细致入微,交融统一。

学生创作过程(童贝佳 摄)

  同学们在9月5日这一天,通过将日常废弃物品进行快速而巧妙的组装,实现了废旧物品的创意重生,展现了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和灵感的再现。课程涵盖了同学们对拼贴艺术的理论理解,对材料分解重组的艺术创作手法,以及动手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结课汇报(荆桦 摄)

  9月6日,课程最后一天,同学们进行了结课作业分享汇报,这是Atkin教授一周教学的成效展示,也是同学们一周的重要学习成果,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历程,包括遇到的挑战、解决的问题以及取得的进步,都浓缩在一刻。分享汇报过程中Atkin教授对每位学生的作品都提出了建议,学生们也深刻认识到如何将个人的拼贴艺术作品应用于首饰创作,在未来的学习创作中如何让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学习中、研究中和工作中。

《记忆》 李海浪

  李海浪同学的个人创作《记忆》,这个作品象征通往童年的时光隧道,让她瞬间穿越回那个无忧无虑、充满幻想的世界。该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对她说,无疑是一次启迪与推动,不仅让她了解废弃物品的再生价值,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些材料融入她的设计中,每一种材料都为她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打卡式看展》 林风铃

  学生林风铃通过个人作品《打卡式看展》希望部分参观艺术馆的人们反思自己频繁在展厅各处取景拍照,甚至干扰到他人观展的行为,反思自己来看展的意义。

《废墟里的“宝藏”》 周政敏

  学生周政敏通过作品《废墟里的“宝藏”》表达了自己对拾荒者在社会上生存状态的担忧。

《我的视角》 谢明丝

  学生谢明丝的作品《我的视角》表达了以主观的想法深入剖析作品的含义,通过多角度多维度地思考探究事物的本身,进而记录身边美好的事情。经过为期一个星期的课程和实践,她感受到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会主动思考。让她印象深刻的是,Atkin教授告诉她“这是你的作品,你可以以任何形式大胆地去制作。”

《胶卷记忆》梁堃基

  梁堃基同学的作品《胶卷记忆》用剪影的形式将乡村生活的美好记忆定格在胶卷框中,用怀旧色彩营造幸福的故事性空间。

结课全体学生合影(吴东耿 摄)

  现代艺术大师工作坊为珠宝学院的教学注入了多元化元素,丰富了教学资源。其互动式教学方法、实验性创作、实践调研等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如此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也让学生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学院期待未来能继续举办此类艺术交流活动,促进珠宝学院艺术教育走向国际化,形成跨界交流合作的重要起点。

现代艺术大师工作坊课程作业展示 A7一楼展厅(荆桦 摄)

  文字录入:熊涛